Search


今天,我很榮幸受邀來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,從自己的人生境遇出發,向大學生們分享教育對我的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今天,我很榮幸受邀來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,從自己的人生境遇出發,向大學生們分享教育對我的深遠影響。
 
2013年,我回到台灣。雖然以前每年都會固定回家過節,但不算是真正的在這裡「生活」,所以我回來以後,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開始環島,重新認識、擁抱我的故鄉。
 
也因此,我結識了許多在台灣各個角落,堅持自己理想、默默為下一代教育付出的人們。在走訪台灣的過程中,我觀察到來自不同家庭、不同環境的孩子,在生活與立足點上的差異,會對他們的未來起了多麼大的影響。
 
這些親身經歷,更讓我堅信台灣必須持續推動和提供「適性揚才的招生制度」,讓同個環境之下的學生,即便每個人出身不同、家世背景不同,各自擅長不同的興趣與才能,但都能夠擁有相同的機會。
 
我投身公民記者的工作期間,許多受訪教授都曾表示,多年來,台灣的校園變化不斷,但唯一不變的是,多數學生感受到大學教育最實際的收獲,便是來自同儕間的互相砥礪學習。多元入學的方式不只符合社會公平,讓弱勢家庭孩子起跑點相等,也為全體學生創造了更好的學習環境。
 
在環島旅程中與我相識的老師「嚴大哥」則認為,教育要能夠實際改變人們的生活,這樣的教育,才有實質的意義。他毅然放下教職,開了一間麵店,用創業的方式實踐他的教育理想,讓學生明白,人生其實能有更多不同的選擇。
 
此外,嚴大哥也協助外地學生租屋、提供工作,為這些孩子設立公平的晉升與分紅制度,將餐飲從一份平淡無奇的打工,變成一門社會事業,讓年輕人看見「職涯」與「未來」的可能性。而曾經在店裡打工的我,下班以後也會和大家互相分享、共同檢討,以「家」的概念帶領孩子成長,這就是他身體力行做教育的方式。
 
直至今日,我還不知道這位「嚴大哥」的意識形態。但我真正在乎的,是台灣各地如此用心的台灣人,用自己的方式投入、愛著這片土地。這也是促使我選擇為眾人服務之路的原因。因為,無論你來自何處,立場為何,我們所追求的價值,其實是一模一樣的。撕去標籤,我們想要的安穩生活,其實並沒有不同。
 
上一代的長輩,用自己的方式付出,不管是沒機會學琴的阿公,還是白手起家的外公外婆,他們都有過自己的夢想。而這些人努力奮鬥的故事,就是台灣人的故事。
 
過去兩個月,我接觸了許多人,因為大家共同的信念與願景,讓我相信我們的家一定會越來越好。不要因為過去那些曾讓你感受失望的東西,就輕易退出參與或停止關心公共事務。
 
只要我們願意,一定能夠創造未來,實踐希望。
 
#農友會送農進國會
#求職倒數74天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,多年在美商高盛集團工作。2013年辭去金融界的職位,回國服役,關心並參與公共政策。
View all posts